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呈宋伯潛

〔唐朝〕 趙蕃

學有南軒派,文仍二宋家。 泉源端有本,玉立更無瑕。 儻遂成三徑,當從讀五車。 朋游有如此,未恨落長沙。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放生池(大慈寺東北有池,號曰放生池。蜀人競以三元日,多將鵝鴨放在池中。裕因謁主池僧不遇,當門書一絕句,自此放生稍息矣。)

    鵝鴨同羣世所知,蜀人競送放生池。 比來養狗圖雞在,不那闍梨是野貍。

    陳裕 唐宋诗
  • 永明山居詩(六十九首) 六十九

    三度曾經游此地,從緣權順世間情。 登山雖有謝安志,遁迹慚無慧遠名。 翠疊寒枝松未老,影深幽徑竹新成。 莫言去住關懷抱,雲本無心水自清。 (見懺庵居士《高僧山居詩》,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綫裝鉛印本。 )(〖1〗張靖龍云:永明即延壽。 清釋際祥《淨慈寺志》〖《武林掌故叢編》第十三集〗卷十九附著述目中有「《永明壽禪師山居詩》,吳越僧延壽撰」等語。 卷十八明人李日華山居詩序中記載了永明山居詩的刻本來源,序後附錄佛國山人黃樹穀《集山居詩絕句》十首。 旁小字注曰:「集永明壽禪師詩句。 」其詞句與懺庵居士本全部相同。 集句詩後附載和詩諸公云,高峰妙法嗣布衲雍公,嘗居南屏,賡和《永明山居詩》六十九首,楚石梵琦有《和永明山居詩》,梅雪有《和永明山居詩》。 古春云:「永明壽禪師有詩六十九首,慶壽獨庵從和之。 」按元代天目山大覺正等寺布衲祖雍的和作,今存其一,見《西天目祖山志》卷五,步延壽山居詩其二韻。 又懺庵居士《高僧山居詩續編》載元代天台高僧無見先覩《和永明禪師〖山居詩〗韻》六十九首,步韻甚嚴。 從永明山居詩的內容來看,也屬智覺延壽所作無疑。 詳細考證參見拙作《延壽及其佚詩》,載《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按:日本《續藏經》本宋釋文沖《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末附延壽著作總目,有《山居詩》一卷,當即指以上所錄諸詩。 此書所錄延壽所作詩尚有《詩讚》一卷、《物外集》十卷五百首、《吳越唱和詩》一卷、《光明會瑞應詩》一卷、《供養石橋羅漢一十會祥瑞詩》一卷、《雜歌》一卷、《布金歌》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 )。

    延壽 唐宋诗
  • 頌古四十五首 其二○

    楚王城畔水東流,獨脚山魈趯氣毬。 貪看六么花十八,不知船子下揚州。

    釋慧遠 唐宋诗
  • 和陶讀山海經十三首韵送機簡堂自景星巖再住隠靜 其一二

    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 我雖不爲高,心粗能知止。 師是箇中人,特患不爲爾。 何幸我與師,俱是隣家子。

    吳芾 唐宋诗
  • 安仁挹仙亭

    區區終日困塵勞,長恨仙山去路遥。 豈謂一朝供顧挹,坐令逸氣出層霄。

    吳芾 唐宋诗
  • 潄玉齋前雜卉皆龍圖王至之所植各賦一章凡得八物或賞或否亦應乎至之意歟遂寫寄至之 蜀葵

    紅白相嗣繁,色純香亦淺。 相對庭戶間,俗尚焉能免。

    宋祁 唐宋诗
  • 蕪湖口留別弟信臣

    少也遠辭親,俱爲異鄉客。 昨日偶同歸,今朝復南適。 南遷畏簡書,叨茲六百石。 重念我當去,送我江之側。 溪山遠更清,溪水深轉碧。 因知惜別情,愈賒應愈劇。

    梅堯臣 唐宋诗
  • 見鵲補巢戲作

    卧看銜枝鵲補巢,方知此老懶堪嘲。 山村四十餘年住,未省曾添一把茅。

    陸游 唐宋诗
  • 月夜有懷二宋兄

    雲容冉冉碧於衫,蟾影騰騰穩勝驂。 萬壑凉聲生木末,一天秋色滿江南。 聞雞漫起狂夫舞,捫虱誰從隠士談。 坐想詩翁搜好句,初機還許學人參。

    廖行之 唐宋诗
  • 詔開禮闈偶作呈諸友

    星弧首闢羣英彀,天畢初張眾目羅。 漢傅仍聞求泛駕,周明何止育菁莪。 碧紗已有蓬山籍,綠李將分桂殿科。 全伏阿香推轂力,九門三月化陶梭。

    文彥博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