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徐敬伯,薄宦在中都。 柳舍偷閑到,村醪就近酤。 易添詩債負,難得醉工夫。 却羨漁樵叟,雖貧一事無。
无
其他无
〔宋朝〕 葛天民
半山徐敬伯,薄宦在中都。 柳舍偷閑到,村醪就近酤。 易添詩債負,難得醉工夫。 却羨漁樵叟,雖貧一事無。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無客不言雲外見,爲文長遣世間知。 一聲松徑寒吟後,正是前山雪下時。
曾遭甯戚鞭敲角,又被田單火燎身。 閑向斜陽嚼枯草,近來問喘爲無人。
爲子歌行樂,西南入武陵。 風煙無戰士,賓榻有吟僧。 山遶軍城疊,江臨寺閣層。 遍尋幽勝了,湘水泛清澄。
飲餞憑何地,依巖闢此亭。 玉江摽勝託,石壁效題銘。 秋染藤宜紫,春圖柳愛青。 樽來是離酌,皆爲送歸情。 (見石刻拓片。 亦見《金石苑》。 )(望按:此詩與《石亭記千秋亭記》合刻一石,記在前,係開元十八年前飛鳥縣主簿趙演撰文,詩居後,題曰「《千秋亭詠》並序」,下署「朝散郎行梓州銅瞐縣詩博陵崔文邕」,詩後有「開元十九年歲次辛未五月五日」一行,當是刻詩年月。 碑在四川中江縣,友人寧鄉程千帆〖會昌〗以所藏拓片見贈,其末並有近人張巽中跋文一段,畧謂「此碑出吾蜀中江縣{身犬}子店,昔何蝯叟督學來川,曾拓數十紙驗歸,祕而不宣。 康長素亦手藏一搨,不以示人。 細玩字裏行間,於晉魏六朝之外,獨具婀娜風致,宜爲道州、南海所寶也」云云。 今細讀斯記,祇稱「石亭」,不及「千秋」之名,而附詩詩題,則明標「千秋」,以是頗疑崔氏始構此亭。 原稱「石亭」,其後乃更名其後乃更名「千秋亭」耳。 然則文題作《石亭記千秋亭記》,其「千秋亭記」四字系開元十九年崔氏刻詩時所後加,不然,安有一文而兼勒二題之理耶。 又此詩亦見劉喜海《金石苑》,惟「玉江」爲異。 劉氏曰:「詩內玉誤王,記誤託,未知是否。 」今按石碑作玉作託,當以拓片爲準。 )。
一凶廼一吉,一是復一非。 孰能逃斯理,亮在識其微。 三黜故無慍,高賢當庶幾。 但以親交戀,音容邈難希。 況昔別離久,俱忻藩守歸。 朝宴方陪廁,山川又乖違。 吳門冒海霧,峽路凌連磯。 同會在京國,相望涕沾衣。 明時重英才,當復列彤闈。 白玉雖塵垢,拂拭還光輝。
野性平生酷愛山,好山不厭絕躋攀。 感時又見三春暮,乘興聊同一日閑。 雲出岫時迷古洞,鹿耕田處認禪關。 自憐擾擾塵埃裏,眼底欣逢水石環。
臘去梅已稀,陽浮柳初弄。 北斗新轉梢,東風漸消凍。 爲人節固佳,顧我身無用。 命駕訪親交,肩輿勞僕從。 門闌念久別,燈燭忻此共。 興來酒自斟,歡至欹頻送。 提壺勸銜盃,播穀催除葑。 農耕方迫歸,行樂未能縱。 人生苦離別,俗狀嗟倥傯。 春風桃李花,把盞何時重。
繫舟鄰近渚,索酒共清斟。 契闊十年事,飄零萬里心。 大門元赫赫,要路正駸駸。 去國吾何恨,看君上禁林。
窮閻父子自相依,寂寂茅廬映竹扉。 瓜蔓水生初抹岸,楝花寒動却添衣。 吾玄自笑豈尚白,汝瘦元知能勝肥。 苦學勿爲干祿計,宦途雖樂不如歸。
澤國風雨多,春盡尚裘褐。 閉門不能出,飽受鳩婦聒。 今朝雲忽歸,溝水清活活。 偶爲東園行,魚鳥間何闊。 婦女蠶事終,桑柘光如潑。 布穀汝勿憂,吾袴真可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