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溯其洄,先涉其流。 欲觀其人,先視其與游。 東坡之名,在昌黎武威之間。 而師之能,亦文暢秘演之儔。 德必有鄰,而人焉廋。 世于是可以察予之去留。
无
其他无
〔宋朝〕 岳珂
欲溯其洄,先涉其流。 欲觀其人,先視其與游。 東坡之名,在昌黎武威之間。 而師之能,亦文暢秘演之儔。 德必有鄰,而人焉廋。 世于是可以察予之去留。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序迫歲陰,日躔星紀。 爰稽茂典,聿崇清祀。 綺幣霞舒,瑞珪虹起。 百禩垂裕,萬靈薦祉。
銀地溪邊遇衲師,笑將花宇指潛知。 定觀玄度生前事,不道靈山別後期。 真相有無因色界,化城興滅在蓮基。 好令滄海龍宮子,長護金人舊浴池。
土德承餘烈,江南廣舊恩。 一朝人事變,千古信書存。 哀挽周原道,銘旌鄭國門。 此生雖未死,寂寞已消魂。 (以上二首角《宋詩紀事》卷三。 )(見《東軒筆錄》卷一、《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六。 第一首第四句「白草」二字,《東軒筆錄》作「芳草」、《宋朝事實類苑》作「荒草」。 )(〖1〗宋翟耆年《籀史》:「徐鉉鼎臣從李煜歸朝,爲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 太平興國中,李煜薨,詔侍臣撰煜神道碑。 有欲中傷鉉者,奏曰:『吳王事,莫若徐鉉爲詳。 』遂詔鉉撰。 鉉泣曰:『臣舊事李煜,陛下容臣存故主之義,乃敢奉詔。 』太宗許之。 鉉但推言歷數有盡,天命有歸而已。 其警句云:『東鄰搆禍,南箕扇疑,投杼致慈親之惑,乞火無鄰婦之詞。 始勞因壘之師,終後塗山之會。 』太宗覽之,稱歎不已。 異日復得鉉所撰《吳王挽詞》,今傳者二首云云。 鉉被詔撰《江南錄》,故有『信書』之句。 東鄰謂錢俶也。 」〖2〗望按:如《籀史》所載,知挽辭二首之作,已在入宋之後。 以所涉李煜,曾是南唐之主,而徐鉉生活於五代者亦四十餘年,且《全唐詩》徐鉉卷亦收其仕宋後篇什,故仍援例錄補,俾成完帙。 )。
西風今日寒,細雨濕青嶂。 微江水渌波,大石牽舟上。 岸菊猶未芳,山木先後黄。 滿灘圓石浄,兩岸鳴寒螿。 回舟暮色集,颯颯雨聲急。 愛此雲林幽,未信衣巾濕。 初爲山水遊,藉以驅離憂。 及此賞心盡,翻兹羈客愁。 来歸向蓬茅,樹黑風蕭蕭。 背壁青燈暗,山空夜寂寥。
兩岸喬松上冷煙,誅茅遠在亂峰前。 居人不識新菴路,欲入山門尋細泉。
斜陽發東郭,初夜轉西城。 寺閣疏鐘動,漁村遠火明。 蒼茫林靄滅,撲漉水禽驚。 漸喜吾廬近,遥聞過埭聲。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實未聞。 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 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熏。
夢裏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 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帘上酒樓。
大江東西湖南北,鵠袍學子森如竹。 何人開口不伊川,阿誰初道此水源。 清純先生劉夫子,冷笑俗儒鑽故紙。 夢中親見大小程,爲渠刺船入洙泗。 嗟我結髮從先生,日日看子趨鯉庭。 先生命子却從我,小窗短檠共燈火。 陋巷柴扉共寒餓,安知頭上天幾大。 子今行李寄大寧,翩然束書游帝城。 袖中一卷經濟策,天關九虎叫不應。 朝來忽見毛生刺,看來看去驚且喜。 風花聚散三十年,何許飛墮老眼前。 相逢幾日又相別,珍重兩字不忍說。 我有故山江之西,祗遣思歸不遣歸。 贈行聊借退之詩,石頭城下一杯酒,便是此生長別離。
吳門自古俊髦多,中外推公政事科。 議禮不妨豐酒課,治繁猶暇講禪那。 榻前屢記宣除目,川上遥憐逐逝波。 底用鎸碑紀廉直,鄉評正自不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