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成微哂,時情付絕言。 鳳兮衰已盡,犬也吠何繁。 輕重憂衡曲,妍媸慮鏡昏。 方忻耳目淨,誰到翟公門。
无
其他无
〔唐朝〕 李羣玉
吾道成微哂,時情付絕言。 鳳兮衰已盡,犬也吠何繁。 輕重憂衡曲,妍媸慮鏡昏。 方忻耳目淨,誰到翟公門。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冷氣入瘡痛,夜來痛如何。 瘡從公怒生,豈以私恨多。 公怒亦非道,怒消乃天和。 古有煥輝句,嵇康閑婆娑。 請君吟嘯之,正氣庶不訛。
淡紅花帔淺檀蛾,睡臉初開似剪波。 坐對珠籠閑理曲,琵琶鸚鵡語相和。
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 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 朱戶千家室,丹楹百處樓。 水光搖極浦,草色辨長洲。 憶作麻衣翠,曾爲旅棹遊。 放歌隨楚老,清宴奉諸侯。 花寺聽鶯入,春湖看雁留。 里吟傳綺唱,鄉語認歈謳。 橋轉攢虹飲,波通鬬鷁浮。 竹扉梅圃靜,水巷橘園幽。 縫堵荒麋苑,穿巖破虎丘。 舊風猶越鼓,餘俗尚吳鉤。 故館曾閑訪,遺基亦徧搜。 吹臺山木盡,香徑佛宮秋。 帳殿菰蒲掩,雲房露霧收。 苧蘿妖覆滅,荆棘鬼包羞。 風月俄黃綬,經過半白頭。 重來冠蓋客,非復別離愁。 候火分通陌,前旌駐外郵。 水風搖綵斾,堤柳引鳴騶。 問吏兒孫隔,呼名禮敬修。 顧瞻殊宿昔,語默過悲憂。 義感心空在,容衰日易偷。 還持滄海詔,從此布皇猷。
夷門一鎮五經秋,未得朝天未免愁。 因上此樓望京國,便名樓作望京樓。 (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按:《全唐詩》卷五六三收此爲令狐綯詩,題作《登望京樓賦》。 岑仲勉先生《讀全唐詩札記》云:「按《寰宇記》一開封府浚儀縣,『望京樓,城西門樓,本無名,唐文宗太和二年,節度使令狐綯重修,因登樓賦詩曰』云云,詩中不免作未免。 據《舊書》一七上,長慶四年九月,『庚戌,以河南尹令狐楚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宋汴亳觀察等使』,由此計至大和二年,恰是五年。 綯雖嘗一鎮宣武,但《舊書》一七二《綯傳》云:『咸通二年,改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三年冬,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則先後祇兩年,非五經秋也。 且在大和二年後三十餘祀,紀年亦不合,是知《寰宇記》云令狐綯,實令狐楚之訛,此詩應移收前五函九冊,綯更無他詩,名應刪却。 」今從其說錄歸楚名下。 《舊唐書》卷十七上載大和二年十月李逢吉移宣武,「代令狐楚,以楚爲戶部尚書」。 楚在宣武任時間正與詩合。 )。
零落梁溪客,何堪鄭子悲。 閉門專學易,擁鼻愛哦詩。 臭味方投合,行藏罕遇知。 他年鄉飲酒,揚觶相威儀。
靜聽天台事,茲行毋憚勞。 水和青嶼出,霞起赤城高。 佛寺炊烏飯,仙宮壓白醪。 奉符須少緩,處處可遊遨。
我識康廬面,亦撫終南背。 平生愛山心,於此可無悔。 晚歸古會稽,開門與山對。 奇峰綰髻鬟,橫嶺掃眉黛。 豈亦念孤愁,一日變萬態。 風月娛朝夕,雲烟閲明晦。 一洗故鄉悲,更益吾廬愛。 東偏得山多,寢食鮮不在。 寧無度世人,談笑見英概。 御風倘可留,爲我傾玉瀣。
畫舫朱簾出曉關,便風飛過幾重灣。 路經僧舍漁村畔,身在烟霏霧靄間。 驚浪沸晴輸遠浦,亂雲拖粉露崇山。 偶因王事從心賞,詩語匆匆不暇刪。
杞人懼天壓,夸父追日走。 智微思遠道,力小扶戾斗。 豈非志士節,猶在君子後。 恭惟魯東家,用大無不有。 憂時甚援溺,慕主工自牖。 時難亦勇退,義合豈株守。 高第多偉人,言仕輒遭否。 嗟予本何能,過涉欲濡首。
秀翮翩翩五采鸞,乘雲飛傍玉闌干。 天開金馬文章署,詔選銀魚侍從官。 念我覊栖三澨水,憐君出入五雲端。 從容退食鳴琴處,肯信風塵作吏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