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僧教種法,苒苒出蓬蒿。 百歲催人老,千年待爾高。 靜宜兼竹石,幽合近猨猱。 他日成陰後,秋風吹海濤。
无
其他无
〔唐朝〕 齊己
野僧教種法,苒苒出蓬蒿。 百歲催人老,千年待爾高。 靜宜兼竹石,幽合近猨猱。 他日成陰後,秋風吹海濤。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開閣錦城中,餘閑訪梵宮。 九層連晝景,萬象寫秋空。 天半將身到,江長與海通。 提攜出塵土,曾是穆清風。
退公求靜獨臨川,楊子江南二月天。 百尺翠屏甘露閣,數帆晴日海門船。 波澄瀨石寒如玉,草接汀蘋綠似煙。 安得乘槎更東去,十洲風外弄潺湲。
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驢。 還解人言語,貪婬狀若豬。 險巇難可測,實語却成虛。 誰能共伊語,令教莫此居。
遥望白雲出海灣,變成萬狀須臾間。 忽散鳥飛趁不及,唯只清風隨往還。 生復滅兮滅復生,將欲凝兮旋已征;因悟悠悠寄寰宇,何須擾擾徇功名。 滅復生兮生復滅,左之盈兮右之缺;從來舉事皆爾爲,何不含情自怡悅。 殊方節物異長安,盛夏雲光也自寒。 遠戍只將煙正起,橫峰更似雪猶殘。 白雲片片映青山,白雲不盡青山盡。 展轉霏微度碧空,碧空不見浮雲近。 漸覺雲低駐馬看,聯綿縹渺拂征鞍。 一不一兮幾紛紛,散不散兮何漫漫。 東西南北□□馳,上下高低恣所宜。 影碧池冰螢□底,光浮綠樹霰凝枝。 欲謂白雲必從龍,飛來飛去龍不見;欲謂白雲不從龍,乍輕乍重誰能變。 一重未過一重摧,一畔縈巖一畔開。 欒巴𠹀(噀)酒應隨去,子晉吹笙定伴來。 披襟引袖遽迎風,欲□吹雲置袖中;雲飛入袖將爲滿,袖卷看雲依舊空。 雷殷殷兮雨曚曚,成陰澗下雲之功。 倏然雲晴銷四極,所潤寧知白雲力。 大賢濟世徒自勞,一朝運否誰相憶。 不知白雲何所以,年年歲歲從山起;雲收未必歸石中,石暗翻埋在雲裏。 世人遷變比白雲,白雲無心但氛氳。 白雲生滅比世人,世人有心多苦辛。 旋生旋滅何窮已,有心無心只如此。 當須體道有貞素,不用浮榮說非是。 望白雲,白雲遼亂滿空山,高低賦象非情欲,余遂感之心自閑。 望白雲,白雲天外何悠揚,既悲出塞復入塞,應亦有時還帝鄉。
上天垂光兮熙予以青春,今日何日兮共此良辰。 與君觥濁酒而藉落英兮,(「觥濁酒」,《唐文粹》卷九六引此序作「觵濁醪」。 )如年華之相親。 (「如年華之相親」,《唐文粹》作「不知年華之相親」。 )蹇淹留以醉止。 孰云含意而未申。 (案此詩載《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七獨孤及《仲春裴胄先宅宴集聯句賦詩序》一文中。 )。
雙雙紫燕語呢喃,怪引春宮夢不甘。 聞道君王多惜玉,肯教自碎碧鸞簪。 (詳附按。 此二首承張靖龍同志錄示。 )(按:張靖龍同志錄孫郃四詩見示,並附按語云:「以上詩見清王魏勝《安洲語錄》卷一。 清戚學標《三台詩錄》云:『郃有《早朝詩》,冠冕矞皇,王岑遺范。 頸聯〖應爲頷聯〗云:「青瑣傳香扶日出,紫雲護闕擁山來。 」其雲日字與春早互映尤佳。 』張壽鏞《張拾遺外紀》中云:『董竹史先生慶酉輯《四明詩幹》三卷,錄拾遺詩《古意二首》,《哭玄英方干先生詩》一首,末載《三台詩錄》語。 然則拾遺詩幸存於《唐文粹》而戚氏得錄之,獨恨其少耳。 』詳見張壽鏞輯《孫拾遺文纂》一卷《補遺外紀》一卷,《四明叢書》第二集第一冊。 」)。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一聲啼鳥過殘陽,髣髴流鸎促曉粧。 記得年時倦梳裹,殢人和笑道天凉。
清風白雨灑炎荒,林下聽時恰對牀。 一洗微痾何足道,請觀何處不清凉。
鑿開百頃碧融融,潁上錢塘約略同。 楊柳兩堤連綠蔭,芰荷十里馥香風。 波涵翠巘層層出,潮接新河處處通。 輿誦載塗農事起,從今歲歲作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