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白雲千萬斷,箏聲日暮出花林。 門外夕陽寒映竹,洞中秋水暗連山。 鐘聲半夜香山雨,散入前林楓葉秋。 寺臨飛鳥青山遠,徑轉幽蘿白日長。 黃昏人到鐘聲裏,雲起龍池不見山。 客來惆悵僧禪後,月出松門滿地霜。 朔風寒日笳聲急,萬里遼城一段雲。 滿山月色連溪下,林葉蕭蕭一夜霜。 秦客訪花驚出洞,庾公看月誤登樓。
无
其他无
〔唐朝〕 何元
一望白雲千萬斷,箏聲日暮出花林。 門外夕陽寒映竹,洞中秋水暗連山。 鐘聲半夜香山雨,散入前林楓葉秋。 寺臨飛鳥青山遠,徑轉幽蘿白日長。 黃昏人到鐘聲裏,雲起龍池不見山。 客來惆悵僧禪後,月出松門滿地霜。 朔風寒日笳聲急,萬里遼城一段雲。 滿山月色連溪下,林葉蕭蕭一夜霜。 秦客訪花驚出洞,庾公看月誤登樓。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大號成命,思文配天。 神光肸蠁,龍駕言旋。 眇眇閶闔,昭昭上玄。 俾昌而大,於斯萬年。
龜之氛兮,不能雲雨。 龜之枿兮,不中梁柱。 龜之大兮,祗以奄魯。 知將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歸輔。
紫清人下薛陽陶,末曲新笳調更高。 無奈一聲天外絕,百年已死斷腸刀。
秋日登高望,涼風吹海初。 山川明已久,河漢沒無餘。 遠近涯寥敻,高低中太虛。 賦因王閣筆,思比謝遊疎。
一宿白雲根,時經採麝村。 數峰雖似蜀,當晝不聞猨。 馬立溪沙淺,人爭閣道喧。 明朝棄襦罷,步步入金門。
重鎮壓華戎,恩威達聖聰。 泰山高不讓,滄海闊難窮。 接物懽盈貌,安民術在衷。 旱天雲出水,霜野鶚摶風。 東土承殊渥,南方著顯功。 瑞呈須是鳯,畋獲必非熊。 令下齊軍仵,詩傳入帝宮。 春行膏雨降,夜仰德星藂。 翰苑推詞敏,台庭揖道崇。 才周儒學外,禮厚笑譚中。 吏理今廉度,文章昔馬融。 行慿孤竹立,諾爲一言終。 揭檻樓臺聳,加籩海陸豐。 俯移青玉案,高掛綠沉弓。 大幕賓名瑀,長裾客姓馮。 耻爲狂狷者,強廁滑稽雄。 馬足虛行地,鞭頭漫畫空。 無能甘畫虎,失趣奈雕蟲。 死歎身何處,生嗟命不通。 聊當問詹尹,猶許訴明公。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羣。 白鷺行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 欲往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 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向陵陽釣魚晚。
誰道先師無此語,焦尾大蟲元是虎。 胡蜂不戀舊時窠,猛將豈在家中死。 急著眼,却回顧。 若會截流那下去,匝地清風隨步舉。
聞道前村梅已開,有心踏月共徘徊。 誰知白日匆匆過,竟阻青鞋得得來。 席上相逢如有舊,尊前佇立恨無媒。 樓頭且莫橫孤管,我欲今宵醉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