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雲煙繞畫樓,客居無事轉深愁。 秋風翠閣看初動,玉露金莖望欲流。 廿載承恩誰報主,一生僚屬且封侯。 明朝努力長安道,不爲晴川戀舊遊。 (以上二詩見沁泉山館郭柏蒼校刊本《唐制詔集》。 )。
无
其他无
〔唐朝〕 常袞
萬里雲煙繞畫樓,客居無事轉深愁。 秋風翠閣看初動,玉露金莖望欲流。 廿載承恩誰報主,一生僚屬且封侯。 明朝努力長安道,不爲晴川戀舊遊。 (以上二詩見沁泉山館郭柏蒼校刊本《唐制詔集》。 )。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水常自聞。 玉琴彈出轉寥敻,直似當時夢中聽。 三峽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裏。 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噴湧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 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爲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 一彈既罷復一彈,願似流泉鎮相續。
塞黑雲黃欲渡河,風沙瞇眼雪相和。 琵琶淚濕行聲小,斷得人腸不在多。
重吟前日他生句,豈料踰旬便隔生。 會擬一來身塔下,無因共繞寺廊竹。 紫毫飛札看猶濕,黃字新詩和未成。 縱使得如羊叔子,不聞兼記舊交情。
洞口飛瓊佩羽霓,香風飄拂使人迷。 自從邂逅芙蓉帳,不數桃花流水溪。
飲餞憑何地,依巖闢此亭。 玉江摽勝託,石壁效題銘。 秋染藤宜紫,春圖柳愛青。 樽來是離酌,皆爲送歸情。 (見石刻拓片。 亦見《金石苑》。 )(望按:此詩與《石亭記千秋亭記》合刻一石,記在前,係開元十八年前飛鳥縣主簿趙演撰文,詩居後,題曰「《千秋亭詠》並序」,下署「朝散郎行梓州銅瞐縣詩博陵崔文邕」,詩後有「開元十九年歲次辛未五月五日」一行,當是刻詩年月。 碑在四川中江縣,友人寧鄉程千帆〖會昌〗以所藏拓片見贈,其末並有近人張巽中跋文一段,畧謂「此碑出吾蜀中江縣{身犬}子店,昔何蝯叟督學來川,曾拓數十紙驗歸,祕而不宣。 康長素亦手藏一搨,不以示人。 細玩字裏行間,於晉魏六朝之外,獨具婀娜風致,宜爲道州、南海所寶也」云云。 今細讀斯記,祇稱「石亭」,不及「千秋」之名,而附詩詩題,則明標「千秋」,以是頗疑崔氏始構此亭。 原稱「石亭」,其後乃更名其後乃更名「千秋亭」耳。 然則文題作《石亭記千秋亭記》,其「千秋亭記」四字系開元十九年崔氏刻詩時所後加,不然,安有一文而兼勒二題之理耶。 又此詩亦見劉喜海《金石苑》,惟「玉江」爲異。 劉氏曰:「詩內玉誤王,記誤託,未知是否。 」今按石碑作玉作託,當以拓片爲準。 )。
停午聞山鐘,起行散愁疾。 尋林采芝去,轉谷松翠密。 傍見精舍開,長廊飯僧畢。 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竹房思舊遊,過憩終永日。 入洞窺石髓,傍崖采蜂蜜。 日暮辭遠公,虎溪相送出。
凉天夜無雲,寒江秋更碧。 冷照月華中,水天同一色。 畫船渺中流,三更羣動寂。 清風遠相隨,蘆花秋瑟瑟。 近山得桂香,隔烟起漁笛。 樓臺半有無,疑是化人國。 我生本無事,釣竿勤水石。 今宵更可人,仍侍君子側。 浪登元禮舟,本非謫仙敵。 斂手看揮毫,光芒騰萬尺。
枯木立數莖,斷岸走千尺。 旁有牧牛兒,放牛倚拳石。 牛閑芳草間,兒倦眠跼蹐。 畫手筆入神,淡墨奪真跡。 憑誰喚兒醒,落日歸路僻。 覺來横短笛,吹斷遠山碧。
吾年七十五,壽命不爲促。 仕僅五十年,出處粗可錄。 人生會有盡,自應身就木。 寄語親舊輩,不必爲我哭。 百年如一夢,吾夢今始覺。 亦既了萬緣,無殆亦無辱。 所欠惟一死,得死今已足。
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 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