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後記

〔唐朝〕 孫望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於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 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釐定於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甯居之不遑,奚論撰輯。 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 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於私室,已無心於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 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於教學之餘,復得游心翰府,繼事蒐聚,雖四凶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爲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 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願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爲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 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於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於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 此則有異於《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後過程如此。 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於南京師範學院。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临江仙引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 西郊又送秋光。 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 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 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柳永 宋词
  • 洞仙歌令・洞仙歌

    情知须病,奈自家先肯。 天甚教伊恁端正。 忆年时、兰棹独倚春风,相怜处、月影花光相映。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 后约与新期,易失难寻,空肠断、损风流心性。 除只把、芳尊强开颜,奈酒到愁肠,醉了还醒。

    欧阳修 宋词
  • 南歌子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 吹笙只合在缑山。 闲驾彩峦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 他时一醉画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苏轼 宋词
  • 行香子

    绮席才终。 欢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锺。 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苏轼 宋词
  • 谢池春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馀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李之仪 宋词
  •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 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多情蜂蝶早飞来。

    朱熹 宋词
  • 蝶恋花

    翠幕成阴帘拂地。 池馆无人,四面生凉意。 荷气竹香俱细细。 分明著莫清风袂。 玉枕如冰笙似水。 才亸横钗,早被莺呼起。 今夜月明人未睡。 只消三四分来醉。

    程垓 宋词
  • 婆罗门引

    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 晓来露湿轻红。 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 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 夕阳道中。 叹秋色、与愁浓。 寂寞三千粉黛,临鉴妆慵。 施朱太赤,空惆怅、教妾若为容。 花易老、烟水无穷。

    赵昂 宋词
  • 临江仙

    误入风尘门户,驱来花月楼台。 樽前几度得徘徊。 可怜容易别,不见牡丹开。 莫恨银瓶酒尽,但将妾泪添杯。 江头恰限北风回。 再三相祝去,千万寄书来。

    戴复古 宋词
  • 江城子

    如公何地不阳春。 往来频。 醉倾银。 闻道河阳,童稚正欢迎。 移向德威堂上著,疑潞国,是前身。 行人还又送行人。 夜无尘。 对丰神。 自古心知,别语转情真。 须信人生归去好,三径旧,四时新。

    魏了翁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