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體悔前朝,三屈懺中夕。 鳴椎誡旭旦,哀我苦勞役。 引目寓金言,悲傷塵垢積。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 踟躕歧路嵎,揮手謝中折。 洗滌歸誠懺,皎潔凌雲釋。 蕭索業苦離,升陟隨緣益。 雖未齊高蹤,且免幽途歷。 (見同書卷一百三《洗懺部》)。
无
其他无
〔唐朝〕 道世
五體悔前朝,三屈懺中夕。 鳴椎誡旭旦,哀我苦勞役。 引目寓金言,悲傷塵垢積。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 踟躕歧路嵎,揮手謝中折。 洗滌歸誠懺,皎潔凌雲釋。 蕭索業苦離,升陟隨緣益。 雖未齊高蹤,且免幽途歷。 (見同書卷一百三《洗懺部》)。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雲門夾峭石,石路蔭長松。 谷響猨相應,山深水復重。 餐霞人不見,採藥客猶逢。 獨宿靈潭側,時聞岳頂鐘。
文教資武功,郊畋閱邦政。 不知仁育久,徒看禽獸盛。 夜霰氛埃滅,朝日山川淨。 綽仗飛走繁,抨絃筋角勁。 帝射參神道,龍馳合人性。 五豝連一發,百中皆先命。 勇爵均萬夫,雄圖羅七聖。 星爲吉符老,雪作豐年慶。 喜聽行獵詩,威神入軍令。
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 公瑾窘飢求子敬,一言纔起數船歸。
豪家五色泥香,銜得營巢太忙。 喧覺佳人晝夢,雙雙猶在雕梁。
風高弓力大(一作「滿」),霜重角聲枯(一作「乾」)。
他道側書易,我道側書[難]。 側書還側讀,還須側眼[看]。 (二詩均錄自郭沫若著《出土文物二三事》附一九六九年吐魯番阿塔那唐墓出土卜天壽抄本《論語鄭氏注》卷末詩詞業片。 原詩有訛缺,從郭沫若、龍晦二人說增改。 )(按:卜天壽《論語》抄本後寫有《十二月三臺詞》一首又一句半、五絕六首。 前者顯然爲抄錄時曲。 後六首,郭沫若以爲僅第一首爲卜天壽自作,另五首皆係抄錄民間流傳的舊詩。 龍晦則以爲第五首亦爲卜天壽自作。 今從二人說繫二詩於卜天壽名下,餘皆錄入本書卷五十六無名氏詩內。 )。
納音土,欲得角來風。 土是客軍水(京本作「本」)是主,風從己亥發來衝,客敗主收功。
我與真歇師,同年五十八。 對之意頹然,百事付華髮。 買舟繫籬傍,一日來告別。 挽之不肯留,徑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請師爲指訣。 俯首無一言,苦欲相泯滅。 余漫述所聞,此法本無缺。 山河連大地,鳥獸暨魚鼈。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闊。 試即此身求,萬象皆森列。 聲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誰使之然,未可計巧拙。 盍亦返故鄉,子細自披抉。 當有無價珍,終身用不徹。 胡爲浪馳走,千里訪名剎。 環立廣坐下,覷人摇輔頰。 譬如坐海底,巨浸從頭沒。 反問岸上人,覓水濟我渴。 師聞抵掌笑,却道我饒舌。 徑山堂未開,居士法先說。 儒生玩韋編,貝葉師所閱。 兩家相詬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見意軒豁。 縱談這箇事,迴出言詞末。 古人知造車,不較出門轍。 看誰到長安,寧論胡與粵。 因書問答語,聊以贈真歇。 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婺女生賢女,端宜配德星。 登堂飲姑乳,調膽教兒經。 子舍春猶盛,孫枝葉已青。 韓碑紀遺懿,彤管繼芳馨。
少陵別業古東屯,一飯遺忠畎畝存。 我輩月叨官九斗,須知粒粒是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