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野外夫,不能恒禮則。 爲性重任真,喫著隨所得。 既與萬物齊,方(項校「於」)□(張錫厚撥補「中」字)守靜默。 一身逢太平,五內無六賊。 (見斯四二七七卷,轉錄自《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刊張錫厚《斯四二七七殘卷考釋》。 )(按:斯四二七七卷,原無作者名。 張錫厚初擬題爲梵志體詩。 後經與蘇藏列一四五六卷重新綴合,確定此卷亦應爲王梵志詩,今從其說收入。 )。
无
其他无
〔唐朝〕 王梵志
我本野外夫,不能恒禮則。 爲性重任真,喫著隨所得。 既與萬物齊,方(項校「於」)□(張錫厚撥補「中」字)守靜默。 一身逢太平,五內無六賊。 (見斯四二七七卷,轉錄自《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刊張錫厚《斯四二七七殘卷考釋》。 )(按:斯四二七七卷,原無作者名。 張錫厚初擬題爲梵志體詩。 後經與蘇藏列一四五六卷重新綴合,確定此卷亦應爲王梵志詩,今從其說收入。 )。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時人多不見,出入五湖間。 寄酒全吾道,移家愛遠山。 更看秋草暮,欲共白雲還。 雖在風塵裹,陶潛身自閑。
嫩似金脂颺似煙,多情渾欲擁紅蓮。 明朝擬附南風信,寄與湘妃作翠鈿。
河湟何計絕烽煙,免使征人更戍邊。 盡放農桑無一事,遣教知有太平年。
夜悄悄,燭熒熒,金爐香盡酒初醒。 春睡起來回雪面,含羞不語倚雲屏。
平旦寅,早起堂前參二親。 處分家中送疎水,莫[教](交)父母喚頻聲。
侍者來言報大王,趙州曾揖下禪床。 憐兒不覺傍觀醜,爭奈全身在帝鄉。
目昏數日不觀書,閉眼無言意自如。 忽笑子綦云喪我,仰天何事尚長吁。
望秦秦望山蒼蒼,未秋先作歸意濃。 三山深處孟園好,松菊恨君歸不早。 拂衣高舉追冥鴻,不將詩別乖崖翁。 年來處士徑尤捷,美秩清資等閑躐。 君獨高歌慕隠淪,林下何曾見一人。 芋魁豆飯吾亦有,深愧折腰貪五斗。
微臣守清源,一歲三乞祠。 俞音竟未拜,感荷聖主慈。 臣家素賤貧,仰祿救啼饑。 區區六年間,手把四郡麾。 道途壓奔走,囊橐無餘貲。 清源乃佳郡,風俗不待移。 民淳簡獄訟,士盛敦書詩。 地遠可藏拙,祿厚足自資。 今歲又豐登,千里人熙熙。 臣豈不願仕,求閑欲奚爲。 自憐螻蟻生,福薄命最奇。 入境身即病,到官日呼醫。 痰涎每上攻,旋暈勢甚危。 藥試何止百,灼艾無全肌。 臂疼如子美,齒落如退之。 脚患柳州腫,髮垂孟郊絲。 飲食日減少,跬步須扶持。 殘喘雖尚延,定非久遠期。 况臣糟糠妻,蓋棺將及朞。 旅櫬猶未還,兒女晝夜悲。 臣今官滿考,臣去有二宜。 孰謂九重遠,天高而聽卑。 吾君不之告,肝膽將誰披。 廟堂二三公,誤辱平日知。 今不憐向隅,恩復何時施。 願於黼扆前,敷奏迫切詞。 天日臨在上,臣言非敢欺。 解官食祠祿,曲遂臣之私。 幽明俱受賜,感極涕泗垂。 溝壑倘未填,報國猶有時。
細篾絡丹柿,枯籬懸碧花。 炊烟生旅竈,野水漱寒沙。 棲鳥爭投樹,歸牛自識家。 恍然遊蜀路,搔首憶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