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永嘉證道歌

〔唐朝〕 玄覺

君不見,絕學無爲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空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却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提,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許任情徵。 直(一作「真」)截根源佛所叩,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片,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湼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成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禪。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爲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爲? 佛印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鉢,解虎錫,兩股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踪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漭漭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僞。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爲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膽。 震法靁,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蹋潤無邊,三乘五戒皆惺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地俱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却阿鼻業。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爲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問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閒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深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衆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一作「隨」)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爲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揑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夙債。 饑逢玉膳不飡,病遇醫王爭得差。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音折)。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河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衆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螗螂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誑蒼蒼,未了吾今爲君決。 (見《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冒廣生刊《永嘉詩人祠堂叢刻》第一冊釋玄覺《永嘉集》附錄)(按:《永嘉集》附錄楊億《無相大師行狀》云:「著《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靜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爲《永嘉集》,及《證道歌》一首,並盛行於世云爾。 」)。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仲夏齋戒月

    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羶。 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 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禦寇馭[泠]風,赤松遊紫煙。 常疑此說謬,今乃知其然。 我今過半百,氣衰神不全。 已垂兩鬢絲,難補三丹田。 但減葷血味,稍結清淨緣。 脫巾且修養,聊以終天年。

    白居易 唐宋诗
  • 送僧

    草履初登南客船,銅瓶猶貯北山泉。 衡陽舊寺秋歸去,門鏁寒潭幾樹蟬。

    周賀 唐宋诗
  • 送黃曄明府岳州湘陰赴任

    恩霑譴雪幾人同,歸宰湘陰六月中。 商嶺馬嘶殘暑雨,席帆高挂早秋風。 貢名頻向書闈失,飛檄曾傳朔漠空。 西省尚嗟君宦遠,水雞啼處莫聽鴻。

    厲玄 唐宋诗
  • 詩偈 五

    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 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 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 忽遇本來人,不在陰陽里。 (見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八冊吳越釋延壽撰《萬善同歸集》卷上)。

    龐藴 唐宋诗
  • 長相思

    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鬅鬙雲滿衣,陽臺行雨迴。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見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原署爲白居易作)(〖1〗明刻本《吟窗雜錄》卷五十錄吳二娘《長相思令》云:「深黛眉,淺黛眉,十指蘢葱雲染衣,巫山行雨行〖疑爲迴之誤〗。 巫山高,巫山低,暮暮朝朝良不歸,空房獨守誰? 」〖2〗明楊慎《升菴詩話》卷四云:「吳二娘,杭州名妓也。 有《長相思》一詞云:『深花枝,淺花枝,深淺花枝相間時,花枝難似伊。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白樂天詩:『吳娘暮雨瀟瀟曲,自別江南久不聞。 』又:『夜舞吳娘袖,春歌蠻子詞。 』自注:『吳二娘歌詞有暮雨瀟瀟郎不歸之句。 』《絕妙詞選》以此爲白樂天詞,誤矣。 吳二娘亦杜公之黃四娘也,聊表出之。 」今按:楊慎引白氏二詩,前詩爲《寄殷協律》,後詩爲《聽彈湘妃怨》。 其訂黃氏之失,甚是。 《吟窗雜錄》爲北宋末蔡傳所作書〖詳拙文《殷璠〈丹陽集〉輯考》〗,已徑題吳二娘作,可證。 惟三本文字差異較大,黃昇所錄,似與白氏所聞者最爲接近,故錄爲正文,而以餘二本附於後。 《全唐詩》卷八九○據黃昇所錄收歸白居易,今爲移正之。 )。

    吳二娘 唐宋诗
  • 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復喜茲會詩呈通判比部並諸幕府

    城上凌氛百尺臺,晚秋重喜宴樓開。 汎樽露菊疑相識,吹帽霜風是再來。 寶瑟丁寧催客飲,丹萸爛漫辟誰災。 莫驚銀燭先爲具,天際殘陽喚不回。

    宋庠 唐宋诗
  • 和李提舉山宮梅

    客中乍喜暄風回,徐行東郭嘉惟梅。 蕭蕭千竿繚秀色,粲粲萬玉明芳蕤。 海山飛仙墮萼綠,珠璫縞袂令人疑。 須臾四山下倒景,華姿照眼無纖疵。 主人才氣世所知,意謂澹坐徒爾爲。 杯槃錯落光陸離,與客揖此玉一圍。 鏘然韻語壓鄒枚,清思徹骨歌無歸。 它時尚容嗣此賞,冠巾亂插無迎隨。

    曹勛 唐宋诗
  • 題信州月巖寺

    不長凡花不長松,山藏月影紫雲中。 巨靈巧鑿如規玉,借與神仙上桂宮。

    曹勛 唐宋诗
  • 倪文舉寺簿挽詩三首 其二

    學植春同富,詞源海樣寬。 細聽朝士說,宜著侍臣冠。 泉壤歸何遽,容臺席未安。 蒼旻如可問,不遣淚河乾。

    曾協 唐宋诗
  • 送蘇子美

    勇爲江海行,風波曾不懼。 但欲尋名山,扁舟無定處。 南有鵬若鴞,嶮有石若鋸。 毒草見人摇,短狐逢影怒。 不遐尚苦乖,更遠饒瘴霧。 東土乃濱海,蜃鼉仍可怖。 殻物怪瑣屑,蠃蜆固無數。 鹹腥損齒牙,日月復易飫。 二方既若此,往矣無久駐。 竟當西北來,醇酎炙肥羜。 夏不厭漿酪,冬不厭雉兔。 勿言專口腹,口腹人所務。 天台信奇偉,石橋非坦步。 廬岳趣最幽,饑腸看瀑布。 此致雖爲高,實亦難久慕。 君行聽我言,不聽到應悟。

    梅堯臣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