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翫珠吟

〔唐朝〕 天然

識得衣中寶,無明醉(伯作「酒」)自惺(《燈錄》、《通載》、伯作「醒」)。 百骸俱(《燈錄》、《宗鏡錄》作「雖」)潰散(伯作「悔盡」),一物鎮長靈。 知(《通載》作「智」)境渾非體(伯作「智劍揮非體」),尋(伯、《燈錄》、《通載》作「神」)珠不定(伯作「見」)形。 悟即(伯、《燈錄》、《通載》作「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 在心心豈(《燈錄》、《通載》、伯作「可」)測,居(《燈錄》、《通載》作「歷」)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燈錄》、《通載》作「玄泉」,伯作「懸泉」)出杳冥(伯作「名」)。 本剛非鍛(伯作「斷」)鍊,元淨(《燈錄》、《通載》作「鏡」)莫澄停(伯作「亭」、《燈錄》、《通載》作「渟」)。 盤泊(《通載》作「礴」)逾(伯作「轉」,《燈錄》、《通載》作「輪」)朝日,玲瓏(伯作「鈴鑨」)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伯作「氣」)濁還清(《燈錄》、《通載》作「真氣觸還生」)。 鑒照崆峒(伯作「空洞」)寂,勞(《燈錄》、《通載》、伯作「羅」)籠法界明。 剉(《燈錄》作「挫」,伯作「春」)凡功不滅(伯作「狹」),超聖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虵(《燈錄》、《通載》作「闍」)王口自傾(伯作「經」,《燈錄》、《通載》作「呈」)。 護鵝人却活,黃雀義(《燈錄》、《通載》作「意」)猶輕。 解語非關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燈錄》、《通載》作「汗」)漫,三(《燈錄》、《通載》作「無」)際等空平。 演教非爲教(《燈錄》、《通載》作「說」),聞名不(《燈錄》作「勿」,《通載》作「忽」)認名。 (伯無以上四句)。 二(伯、《通載》、《燈錄》作「兩」)邊俱不(《通載》作「莫」)立(伯作「守」),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燈錄》、《通載》作「觀」)指(伯作「紙」),歸(伯作「知」,《燈錄》、《通載》作「還」)家罷問程(伯作「逞」)。 識心豈測(《燈錄》作「心則」,伯、《通載》作「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此爲其二。 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亦收此詩。 異文並注出。 《宗鏡錄》卷四十收「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二句,題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題念濟寺

    靈空聞偈夜清靜,雨裏花枝朝暮開。 故友九泉留語別,逐臣千里寄書來。

    盧綸 唐宋诗
  • 送張詹事致政歸嵩山舊隱

    解龜辭漢庭,却憶少微星。 直指常持憲,平反更恤刑。 閑思紫芝侶,歸臥白雲扃。 明詔優筋力,安車適性靈。 羣公來藹藹,獨鶴去冥冥。 想到揮金處,嵩吟枕上青。

    權德輿 唐宋诗
  • 別趙子

    我遷於揭陽,君先揭陽居。 揭陽去京華,其里萬有餘。 不謂小郭中,有子可與娛。 心平而行高,兩通詩與書。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 及我遷宜春,意欲攜以俱。 擺頭笑且言,我豈不足歟。 又奚爲於北,往來以紛如。 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 相期風濤觀,已久不可渝。 又嘗疑龍蝦,果誰雄牙鬚。 蚌蠃魚鼈蟲,瞿瞿以狙狙。 識一已忘十,大同細自殊。 欲一窮究之,時歲屢謝除。 今子南且北,豈非亦有圖。 人心未嘗同,不可一理區。 宜各從所務,未用相賢愚。

    韓愈 唐宋诗
  • 河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三首 一

    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令尹自無喜,羊公人不疑。 天歸京兆日,葉下洞庭時。 湘水秋風至,淒涼吹素旗。

    劉禹錫 唐宋诗
  •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 唐宋诗
  • 幷州寓懷

    人多知遇獨難求,人負知音獨愛酬。 常恐此心無樂處,枉稱年少在幷州。

    薛能 唐宋诗
  • 送朴山人歸日本

    海霽晚帆開,應無鄉信催。 水從荒外積,人指日邊迴。 望國乘風久,浮天絕島來。 儻因華夏使,書札轉悠哉。

    無可 唐宋诗
  • 酒泉子 二

    芳草長川,柳映危橋橋下路。 歸鴻飛,行人去,碧山邊。 風微煙淡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 九回腸,雙臉淚,夕陽天。

    馮延巳 唐宋诗
  • 宮詞 其九五

    五嶽無塵四海清,太平天子愛長生。 蓬萊方士壺中宿,旋種仙芝一夜成。

    宋白 唐宋诗
  • 送叔規

    鳳臺却望桑麻川,殘僧孤客同一年。 我窮自取君更苦,只有布襪青行纏。 松楠陰陰水邊寺,一餉欵尋香火緣。 筆端落盡蔬笋氣,胸次不留荆棘田。 窮冬衣褐露黑肘,半夜風雪寒詩肩。 時於連牀乞被卧,睡到日午鐘魚傳。 今朝別我眉色好,得得西謁騎鯨仙。 自云老矣世塗熟,獨有此老無人憐。 更須南去共舟楫,竹火江茶譚夜禪。

    李石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