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 夜火竹聲乾,春甌茗花亂。 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
无
其他无
〔宋朝〕 梅堯臣
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 夜火竹聲乾,春甌茗花亂。 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前回邊使至,聞道交河戰。 坐想鼓鞞聲,寸心攢百箭。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林臥情每閒,獨遊景常晏。 時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 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鴈。 悟彼飛有適,知此罹憂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疎慢。 永懷青岑客,廻首白雲間。 神超物無違,豈繫名與宦。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長。 猨聲近廬霍,水色勝瀟湘。 驛路收殘雨,漁家帶夕陽。 何須愁旅泊,使者有輝光。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一摩尼相間夾。 珍珠寶網影重重,頂禮歸依無縫塔。
水汎輕摇檝,山行穩跨驢。 朝晡半晴雨,閭里雜樵漁。 野鶩浮寒浦,饑鴉集老樗。 店家看壞壁,忽見昔年書。
誠齋老子一歸休,最感蛩聲五報秋。 細聽蛩聲元自樂,人愁却道是它愁。
幾夜徒勞夢帝宸,行貲已橐更逡巡。 北山祇合追逋客,南道于今欠主人。 表表德名當世重,堂堂公議有時申。 繼今重策沖霄足,鶚表胡寧後隠淪。
廣成得道自崆峒,少廣功成閬苑中。 自是仙家春不老,蟠桃枝上又春風。
蛟龍寶劍鸊鵜刀,黄金絡馬花盤袍。 臂弓腰矢出門去,百戰未怕皋蘭鏖。 酒酣縱獵自足快,詩成橫槊人稱豪。 但期處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輕鴻毛。 將軍三箭定天山,丞相五月入不毛。 生前封侯死廟食,雲臺突兀秋山高。 書生如魚蠹書冊,辛苦雕篆真徒勞。 兒時鼓篋走京國,漸老一第猶未叨。 自嗟賦命如紙薄,始信從軍古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