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和女子年龄称谓有哪些呢

普通发文
举报 0 3 398 0
想吃烤红薯
想吃烤红薯 2022-09-02 22:44:17
写作提升

女性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èn)、髫(tiáo)年:女孩七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jì)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男性


孩提、襁褓:0-1岁


孩提:2-3岁


童龀(chèn):8岁


九龄:9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成童、志学: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舞象之年:15-20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强壮: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半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语出《后汉书吕强传》)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tái)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mào):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耋(dié):年八十曰耋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


期颐、人瑞: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也都是中年之后每十年一个阶段来形容男人的年龄。

回帖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