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偈頌八十七首 其六三

〔宋朝〕 釋慧開

信脚行去絕埃塵,信手拈來用得親。 信口道出驚天地,信心悟入獨超羣。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鍊師與中貴人同拜嶽及天台投龍畢却赴京

    銀璫謁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鶴迎來天樂動,金龍擲下海神驚。 元君伏奏歸中禁,武帝親齋禮上清。 何事夷門請詩送,梁王文字上聲名。

    劉禹錫 唐宋诗
  • 謁翰林劉學士不遇

    夢繞清華宴地深,洞宮橫鎖曉沈沈。 鵬飛碧海終難見,鶴入青霄豈易尋。 六尺羇魂迷定止,兩行愁血謝知音。 平生只耻凌風翼,隨得鳴珂上禁林。

    李山甫 唐宋诗
  • 燕子

    不知大廈許栖無,頻已銜泥到座隅。 曾與佳人竝頭語,幾回拋却繡工夫。

    秦韜玉 唐宋诗
  • 白菊

    秋天木葉乾,猶有白花殘。 舉世稀栽得,豪家却畫看。 片苔相應綠,諸卉獨宜寒。 幾度攜佳客,登高欲折難。

    張蠙 唐宋诗
  • 寄弟

    函罷家音又拆看,添書絕句報平安。 豐溪漁叟生涯定,明月清風一釣竿。

    呂從慶 唐宋诗
  • 欲問皇天天更遠。 (胡偉《宮詞》)。

    楊衡 唐宋诗
  • 翫珠吟

    識得衣中寶,無明醉(伯作「酒」)自惺(《燈錄》、《通載》、伯作「醒」)。 百骸俱(《燈錄》、《宗鏡錄》作「雖」)潰散(伯作「悔盡」),一物鎮長靈。 知(《通載》作「智」)境渾非體(伯作「智劍揮非體」),尋(伯、《燈錄》、《通載》作「神」)珠不定(伯作「見」)形。 悟即(伯、《燈錄》、《通載》作「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 在心心豈(《燈錄》、《通載》、伯作「可」)測,居(《燈錄》、《通載》作「歷」)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燈錄》、《通載》作「玄泉」,伯作「懸泉」)出杳冥(伯作「名」)。 本剛非鍛(伯作「斷」)鍊,元淨(《燈錄》、《通載》作「鏡」)莫澄停(伯作「亭」、《燈錄》、《通載》作「渟」)。 盤泊(《通載》作「礴」)逾(伯作「轉」,《燈錄》、《通載》作「輪」)朝日,玲瓏(伯作「鈴鑨」)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伯作「氣」)濁還清(《燈錄》、《通載》作「真氣觸還生」)。 鑒照崆峒(伯作「空洞」)寂,勞(《燈錄》、《通載》、伯作「羅」)籠法界明。 剉(《燈錄》作「挫」,伯作「春」)凡功不滅(伯作「狹」),超聖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虵(《燈錄》、《通載》作「闍」)王口自傾(伯作「經」,《燈錄》、《通載》作「呈」)。 護鵝人却活,黃雀義(《燈錄》、《通載》作「意」)猶輕。 解語非關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燈錄》、《通載》作「汗」)漫,三(《燈錄》、《通載》作「無」)際等空平。 演教非爲教(《燈錄》、《通載》作「說」),聞名不(《燈錄》作「勿」,《通載》作「忽」)認名。 (伯無以上四句)。 二(伯、《通載》、《燈錄》作「兩」)邊俱不(《通載》作「莫」)立(伯作「守」),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燈錄》、《通載》作「觀」)指(伯作「紙」),歸(伯作「知」,《燈錄》、《通載》作「還」)家罷問程(伯作「逞」)。 識心豈測(《燈錄》作「心則」,伯、《通載》作「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此爲其二。 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亦收此詩。 異文並注出。 《宗鏡錄》卷四十收「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二句,題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

    天然 唐宋诗
  • 岳陽樓雜詠十二絕 其六

    汨潭桂酒奠三閭,尚想夷猶泛五潴。 進退存亡皆有義,懷沙處死是何如。

    胡寅 唐宋诗
  • 和章冠之

    光陰轉眼去如飛,閙過清遊正及時。 春事到今難著語,鳥聲無奈只催詩。 日烘花氣侵軒戶,風晃江光入酒巵。 回意總將西子看,對山終日未成癡。

    崔敦禮 唐宋诗
  • 燈下讀玄真子漁歌因懷山陰故隱追擬五首 其五

    長安拜免幾公卿,漁父横眠醉未醒。 烟艇小,釣車腥,遥指梅山一點青。

    陸游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