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姑熟雜詠 天門山

〔唐朝〕 李赤

迥出江水上,雙峰自相對。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 落日舟去遙,回首沈青靄。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仲秋朝拜昭陵

    清秋壽原上,詔拜承吉卜。 嘗讀貞觀書,及茲幸齋沐。 文皇昔潛耀,隋季自顛覆。 撫運斯順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聖,君父納大麓。 良將授兵符,直臣調鼎餗。 無疆傳慶祚,有截荷亭育。 仙馭淩紫氛,神遊棄黃屋。 方祗護山跡,先正陪巖腹。 杳杳九嵕深,沈沈萬靈肅。 鳥飛田已闢,龍去雲猶簇。 金氣爽林巒,乾岡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 擁佑乃清夷,威靈諒回復。 禮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祿。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權德輿 唐宋诗
  • 邵州陪王郎中宴

    西塞無塵多玉筵,貔貅鴛鷺儼相連。 紅茵照水開罇俎,翠幕當雲發管弦。 歌態曉臨團扇靜,舞容春映薄衫妍。 魯儒縱使他時有,不似歡娛及少年。

    楊巨源 唐宋诗
  • 感遇十二首 十一

    我有異鄉憶,宛在雲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鍾。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願天豈從。

    張九齡 唐宋诗
  • 送董少卿游茅山

    名卿風度足杓斜,一舸閑尋二許家。 天影曉通金井水,山靈深護玉門沙。 空壇禮後銷香母,陰洞緣時觸乳花。 盡待于公作廷尉,不須從此便餐霞。

    皮日休 唐宋诗
  •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二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貫休 唐宋诗
  • 憶在匡廬日

    憶在匡廬日,秋風八月時。 松聲虎溪寺,塔影雁門師。 步碧葳蕤徑,吟香菡萏池。 何當舊泉石,歸去洗心脾。

    齊己 唐宋诗
  • 五一

    典使頻多擾,(「典使」,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典吏」。 )從少(一本作饒。 )必莫嗔。 但知多與酒,火{卄又}不欺人。 (「火{卄又}」,伯三七一六卷作「㺳火」,伯四○九四卷作「火芆」,張錫厚意當作「火艾」。 )。

    王梵志 唐宋诗
  • 寶應初征史朝義過虢州題僧寺壁(題擬)

    高僧居淨域,客子戀皇宮。 試訪毘耶室,旋(《大典》作「施」)遊方丈中。 禪林吹梵響,忍草散香風。 妙說三元(《大典》作「玄」)義,能談不二宗。 色空雙已滅,內外兩緣同。 識盡無生理,乃覺出凡(《大典》作「梵」,《金文最》作「樊」)籠。 (見光緒二年刊高錦榮纂《靈寶縣志》卷八《藝文》下。 又見《金文最》卷七一許安仁大定十六年撰《御題寺重即唐德宗詩碑》(徐俊告)、《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二三引《洛陽志》〖張忱石告〗)(按:《永樂大典》引《洛陽志》:「御題寺,寺在靈寶南里。 唐寶應元年,德宗以皇子爲天下兵馬元帥,統兵征史朝義過)(之,題詩壁間。 厥後十七年即位,寺僧玄覺詣長安求寺額,詔以御題名之。 」其後又錄無名氏詩云:「解鞍投宿得禪宮,識破浮生萬境空。 夜靜稍□簷外雨,朝來知是葉間風。 」此詩未詳何代何人所作,姑附此。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卷五:「御題寺唐德宗詩碣,大定十六年立,許安仁記幷書,在御碑寺。 額正書云:『御題寺唐德宗天章碑。 』下爲五律詩一首。 知年月人名者,據黃叔璥《中州金石攷》也。 」今按:《縣志》錄此詩原題作《題御碑寺》,然寺名因德宗此詩而得名,詩題顯爲後人追補。 今重爲擬題。 黃叔璥書未見。 碑記,《縣志》亦未收。 有關史事,兩《唐書》、《通鑑》所記甚詳,不具錄。 )。

    德宗皇帝李适 唐宋诗
  • 再遊雲門訪僧不遇

    數歇渡深水,漸非塵俗間。 泉聲入秋寺,月色徧寒山。 石路幾迴雪,禪房又閉關。 不知雙樹客,何處與雲閑。 (見《會稽掇英總集》卷六)(按:《全唐詩》卷五九五收作于武陵詩,題作《夜尋僧不遇》。 當以薛作爲是。 )。

    薛能 唐宋诗
  • 次韻陳明錫見寄 其二

    合去趨華闕,難教滯陋邦。 悲鳴憐老驥,迎吠厄羣龐。 便腹書千篋,濡頭酒一缸。 懷君夜不寐,落葉打空窗。

    林季仲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