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君方異路,山伴與誰同。 日冷行人少,時清古鎮空。 煖瓶和雪水,鳴錫帶江風。 撩亂終南色,遙應入夢中。
无
其他无
〔唐朝〕 皎然
共君方異路,山伴與誰同。 日冷行人少,時清古鎮空。 煖瓶和雪水,鳴錫帶江風。 撩亂終南色,遙應入夢中。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但喜暑隨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來。 更無別計相寬慰,故遣陽關勸一桮。
我生求羽化,齋沐造仙居。 葛蔓沒丹井,石函盛道書。 寒松多偃側,靈洞遍清虛。 一就泉西飲,雲中採藥蔬。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 醫得眼前瘡,剜却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曾逐旌旗過板橋,世途多難竟蓬飄。 步兵校尉辭公府,車騎將軍憶本朝。 醉裏舊遊還歷歷,病中衰鬢奈蕭蕭。 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御溝四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 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 巡街趂蝶衣裳破,上屋探雛手脚輕。 今日相逢俱老大,憂家憂國盡公卿。
東海天台山,南方縉雲驛。 溪澄問人隱,巖險煩登陟。 潭壑隨星使,軒車繞春色。 儻尋琪樹人,爲報長相憶。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於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 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釐定於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甯居之不遑,奚論撰輯。 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 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於私室,已無心於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 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於教學之餘,復得游心翰府,繼事蒐聚,雖四凶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爲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 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願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爲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 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於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於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 此則有異於《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後過程如此。 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於南京師範學院。
太陽畔,十字在中張,大禍欲來先露兆,奸凶懷恨(京本作「詐」)作妖祥,齋醮早消禳。
隋室重氛極,唐家景命新。 地歸裂殘壤,天洗戰餘塵。 遂納諸戎貢,爭陪二月巡。 瀛洲登俊老,煙閣盡名臣。 輕重非關鼎,興亡要在人。 舊都紛秀麥,前事徧書筠。 哲后疑圖暇,西廂訪古頻。 終篇見成敗,摘句屢諮詢。 青史嘉遺直,元龜遺聖辰。 願將稽古意,萬一助堯仁。
寒蘆敗葦秋風嚴,魏紫姚黄春色妍。 誰能不隨天地轉,開闔自我古無前。 秋花忽從三月盛,引得好詩來相慶。 爲見漫空兒女姿,義氣稍回君子正。 我頃失魚緣鈎直,抱璞未酬不須泣。 天生我輩豈偶然,但驅百怪歸篇什。 慚愧梅仙情最親,期我看花三省身。 已趁春風聊一笑,更倣秋霜不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