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清河,天公無奈何。 (《隋書》卷二十五《地理志中》)。
无
其他无
〔唐朝〕 佚名
魏郡清河,天公無奈何。 (《隋書》卷二十五《地理志中》)。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楚縣入青楓,長江一派通。 板橋尋謝客,古邑事陶公。 片雨收山外,連雲上漢東。 陸機猶滯洛,念子望南鴻。
野雲低迷煙蒼蒼,平波揮目如凝霜。 月明船上簾幕卷,露重岸頭花木香。 村遠夜深無火燭,江寒坐久換衣裳。 誠知不覺天將曙,幾簇青山雁一行。
道了亦未了,言閑今且閑。 從來無住處,此去向何山。 片石樹陰下,斜陽潭影間。 請師留偈別,恐不到人寰。
海燕欲飛調羽,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櫳。 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豔濃。 樓上月明三五,瑣窗中。
識得衣中寶,無明醉(伯作「酒」)自惺(《燈錄》、《通載》、伯作「醒」)。 百骸俱(《燈錄》、《宗鏡錄》作「雖」)潰散(伯作「悔盡」),一物鎮長靈。 知(《通載》作「智」)境渾非體(伯作「智劍揮非體」),尋(伯、《燈錄》、《通載》作「神」)珠不定(伯作「見」)形。 悟即(伯、《燈錄》、《通載》作「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 在心心豈(《燈錄》、《通載》、伯作「可」)測,居(《燈錄》、《通載》作「歷」)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燈錄》、《通載》作「玄泉」,伯作「懸泉」)出杳冥(伯作「名」)。 本剛非鍛(伯作「斷」)鍊,元淨(《燈錄》、《通載》作「鏡」)莫澄停(伯作「亭」、《燈錄》、《通載》作「渟」)。 盤泊(《通載》作「礴」)逾(伯作「轉」,《燈錄》、《通載》作「輪」)朝日,玲瓏(伯作「鈴鑨」)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伯作「氣」)濁還清(《燈錄》、《通載》作「真氣觸還生」)。 鑒照崆峒(伯作「空洞」)寂,勞(《燈錄》、《通載》、伯作「羅」)籠法界明。 剉(《燈錄》作「挫」,伯作「春」)凡功不滅(伯作「狹」),超聖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虵(《燈錄》、《通載》作「闍」)王口自傾(伯作「經」,《燈錄》、《通載》作「呈」)。 護鵝人却活,黃雀義(《燈錄》、《通載》作「意」)猶輕。 解語非關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燈錄》、《通載》作「汗」)漫,三(《燈錄》、《通載》作「無」)際等空平。 演教非爲教(《燈錄》、《通載》作「說」),聞名不(《燈錄》作「勿」,《通載》作「忽」)認名。 (伯無以上四句)。 二(伯、《通載》、《燈錄》作「兩」)邊俱不(《通載》作「莫」)立(伯作「守」),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燈錄》、《通載》作「觀」)指(伯作「紙」),歸(伯作「知」,《燈錄》、《通載》作「還」)家罷問程(伯作「逞」)。 識心豈測(《燈錄》作「心則」,伯、《通載》作「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此爲其二。 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亦收此詩。 異文並注出。 《宗鏡錄》卷四十收「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二句,題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
不爲魚計伏藏深,鳴和奚慚鶴在陰。 千里秋苗如普潤,何妨信史一書霖。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曲徑秋高竹影斜,多君此日淡浮華。 笛聲遠落幽人淚,月色清宜孺子家。 世事盡勞五斗米,我來常醉一園花。 不須更讀閒情賦,元亮風流自足誇。
小窗卧冷聽吟蛩,半擁輕衾乍怯風。 清夢不成空有恨,蕭騷疏雨打梧桐。
人皆有還往,我獨無所之。 若不見君子,誰與同襟期。 嗟我已衰老,無復少壯時。 縱使善衛養,豈能長在茲。 願言時命駕,容我親色辭。 我已不强酒,從今君莫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