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舞天際,坐覺秋容開。 新凉萬金直,竟從何許來。 修梧脫老葉,槭槭投空階。 故人渺雲水,音徽諒難諧。 政恐歲華晚,便與人意乖。 脫巾漉初熟,聊以洗此懷。
无
其他无
〔宋朝〕 李若水
疏風舞天際,坐覺秋容開。 新凉萬金直,竟從何許來。 修梧脫老葉,槭槭投空階。 故人渺雲水,音徽諒難諧。 政恐歲華晚,便與人意乖。 脫巾漉初熟,聊以洗此懷。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傲士更逢酒,樂天仍對花。 文章管星曆,情興占年華。 宦達翻思退,名高却不誇。 惟存浩然氣,相共賞煙霞。
何處堪愁思,花間長樂宮。 君王不重客,泣淚向春風。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於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 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釐定於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甯居之不遑,奚論撰輯。 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 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於私室,已無心於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 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於教學之餘,復得游心翰府,繼事蒐聚,雖四凶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爲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 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願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爲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 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於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於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 此則有異於《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後過程如此。 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於南京師範學院。
不是風兮不是幡,祖師端的廣南蠻。 夜深趁得曹溪渡,失卻番禺兩岸山。
雞窗俛默謝塵囂,炙手權門懶折腰。 節操剛持忠孝礪,胸襟常以古今澆。 蕭條陋巷閒三徑,牢落生涯寄一瓢。 何日高軒能我過,竹林清集共逍遥。
携手童烏三尺强,已知經術勝文章。 可憐不見凌雲日,迸灑西風泪幾行。
岩壑風烟可寫憂,千竿筠玉凈脩脩。 弟兄無故兼三樂,杯斚相歡第一秋。 豈似墨卿夸楚澤,最宜從事到青州。 胸中固自春風在,小試安能學太丘。
肉食從來意自疑,齋盂况與病相宜。 老羝昔作春蔬祟,斷稿今無晚釣詩。 陌上烟苕誰采采,牆陰風葉正離離。 人生饑飽初何校,一斛檳榔笑汝癡。
晚稻成苞未肯肥,鵓鳩啼曉雨來時。 黄紬被冷初眠覺,先向芭蕉葉上知。
近看青山却朗然,更無半點霧和煙。 一峰是石高多少,到得峰頭即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