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憶昨三首 其一

〔宋朝〕 陸游

入蜀還吳迹已陳,蘭亭道上又逢春。 諸君試取吾詩看,何異前身與後身。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過馬嵬二首 一

    路至牆垣問樵者,顧予云是太真宮。 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 丹壑不聞歌吹夜,玉堦唯有薜蘿風。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李益 唐宋诗
  • 經劉校書墓

    遠冢松回曲渚風,一官聞是校書終。 霜情月思今何在,零落人間策子中。

    喻鳧 唐宋诗
  • 獻池州庾員外

    曾降瑤緘薦姓名,攀雲幾合到蓬瀛。 須存彭壽千年在,終見茅公九轉成。 鯤海已知勞鶴使,螢窗不那夢霓旌。 琪花玉蔓應相笑,未得歌吟從酒行。

    羅鄴 唐宋诗
  • 對雪

    大片向空舞,出門肌骨寒。 路岐平即易,溝壑滿應難。 兔穴歸時失,禽枝宿處乾。 豪家寧肯厭,五月畫圖看。

    裴說 唐宋诗
  • 題斗山觀

    霞衣欲舉醉陶陶,不覺全家住絳霄。 拔宅只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岐遙。 三清遼廊拋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 爲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飆。

    王仁裕 唐宋诗
  • 山居詩二十四首 二

    難是言休即便休,清吟孤作碧溪頭。 三間茆屋無人到,十里松陰獨自遊。 明月清風宗炳社,夕陽秋色庾公樓。 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

    貫休 唐宋诗
  • 後記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於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 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釐定於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甯居之不遑,奚論撰輯。 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 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於私室,已無心於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 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於教學之餘,復得游心翰府,繼事蒐聚,雖四凶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爲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 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願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爲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 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於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於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 此則有異於《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後過程如此。 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於南京師範學院。

    孫望 唐宋诗
  • 道藏歌詩 十四

    推校千精,熱馘雷震。 五帝秉鉞,神公吐煙。

    無名氏 唐宋诗
  • 次彦時兄苦旱韵

    斗粟衡門且自安,老來筋力厭辛酸。 官游動是三年别,邂逅應容一笑歡。 荷浦珠聯秋露溢,稻田龜坼暑風亁。 昨朝溪足捎新雨,已覺羸軀怯夜寒。

    王之道 唐宋诗
  • 壽李巽岩

    烏衣巷陌盡清閒,鸞鶴飄然任往還。 九棘三槐前魯國,一椿五桂老燕山。 姓名玉笈琅函上,班次珠宮貝闕間。 數百年來傳洛學,儘從尹喜望秦關。

    員興宗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