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波濤隔,明時已久留。 獻書雙闕晚,看月五陵秋。 南棹何時返,長江憶共遊。 遙知釣船畔,相望在汀洲。
无
其他无
〔唐朝〕 馬戴
故國波濤隔,明時已久留。 獻書雙闕晚,看月五陵秋。 南棹何時返,長江憶共遊。 遙知釣船畔,相望在汀洲。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山雲蟬滿樹,欲住更何安。 上國回將晚,孤峰別自難。 磧遙鴻未到,江近夜先寒。 泉石雖堪戀,行人不願看。
聞說融峰下,靈香似反魂。 春來正堪采,試爲斸雲根。
風煙放蕩花披猖,鞦韆女兒飛短牆。 繡袍馳馬拾遺翠,錦袖鬬雞喧廣塲。 天地氣和融霽色,池臺日暖燒春光。 自憐塵土無他事,空脫荷衣泥醉鄉。
客來已兩春,更瞻韶光早。 花鳥既環合,江山復駢抱。 樓形寫北潭,堞勢凌青島。 白雲謝歸鴈,馳懷洛陽道。
主上開昌曆,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萬首唐人絕句》三盛唐後)(〖1〗以上四首,原列卷三蓋嘉運名下。 按《萬首唐人絕句》收蓋嘉運《編入樂府詞》凡十四首,應爲指蓋嘉運採輯奏進之作,而非指其所自作。 十四首中,《全唐詩》已收入十首,皆非蓋作。 此四首,「山川雖異所」一首見《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題作《于闐採花》,作無名氏詩,其餘三首,《樂府詩集》卷二十均作《唐凱樂歌辭》,分別題作《破陣樂》、《賀聖歡》、《君臣同慶樂》,幷引《唐書·樂志》云:「太常舊有《破陣樂》、《應聖期》兩曲歌辭,至大和三年始具儀注,又補撰二曲爲四曲。 」今據以移歸無名氏之作。 )。
一世文爲伯,三階象有光。 何言隆棟吉,忽歎夜舟藏。 襚禮朝頒冊,哀音路過喪。 善人今不與,神理太茫茫。
趙州送人曾有語,有佛無佛俱莫住。 若是金毛師子兒,他家自有通霄路。 因記雪峰行腳時,九上洞山三投子。 被風墮笠渠不收,蓋天蓋地從此始。 兩翁從此跡已陳,後世事之如事生。 道人即是後來秀,千里脩途宜力行。 勿賢前輩輒自已,當與兩翁爭重輕。 我如老馬雖伏櫪,喜見此行猶更鳴。
炎凉世態可能堪,肺腑唯蒙長者諳。 耐久敢忘三世好,同庚况有兩家男。 我嗟風樹徒悲苦,君奉庭闈備旨甘。 他日相看兩黄髮,願爲隣舍話田蠶。
薄宦何堪遠,兄今奉板輿。 貓頭供美筍,玉板薦嘉魚。 川陸徐行李,暄寒慎起居。 會因回雁足,時一問何如。
講道師友少,稽古編簡殘。 何以起斯文,念之心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