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青竿一丈絲,菰蒲葉裏逐風吹。 幾回舉手拋芳餌,驚起沙灘水鴨兒。
无
其他无
〔唐朝〕 李羣玉
七尺青竿一丈絲,菰蒲葉裏逐風吹。 幾回舉手拋芳餌,驚起沙灘水鴨兒。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纔爲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風動翠條腰嫋娜,露垂紅萼淚闌干。 移他到此須爲主,不別花人莫使看。
喜逢二室遊仙子,厭作三川守土臣。 舉手摩挲潭上石,開襟斗藪府中塵。 他日終爲獨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 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應笑人。
山店燈前客,醻身未有媒。 鄉關貧後別,風雨夜深來。 上國求丹桂,衡門長綠苔。 堪驚雙鬢雪,不待歲寒催。
四十九年前及第,同年唯有老夫存。 今日殷勤訪吾子,穩將鬐鬣上龍門。
魂兮檇李城,猶未有人耕。 好月當年事,殘花觸處情。 向誰曾豔冶,隨分得聲名。 應侍吳王宴,蘭橈暗送迎。
佳人名莫愁,珠箔上花鉤。 清鏡鴛鴦匣,新妝翡翠樓。 擣衣明月夜,吹管白雲秋。 惟恨金吾子,年年向隴頭。
右詩五十九首,鈔寫在伯二五五五卷,按其內容和編次,當是一個作者的詩集,可惜這個作者的姓名不可考了。 這五十九首詩所表現的時間和地點,是在某一年的冬天,作者被吐蕃所俘虜,從敦煌經過陽關的南面進入退渾國界,便折向東南行,第二年夏天到達青海。 在青海附近好像停留了一個較短的時期,到了秋天,又經過赤嶺、白水被挾到臨蕃。 在臨蕃,大約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從第二年秋住到第四年春)。 作者被吐蕃俘虜的年代,是可以根據上述行程作推測的。 從敦煌入退渾國,又經赤嶺到臨蕃,這些地方,正值短時期的被吐蕃侵擾或占據。 所以作詩的年代,不應早於走元七六○年放棄安西四鎮以前,也不能晚的七八五年敦煌陷蕃以後。 作者最後所經過和被囚繫的地方:赤嶺、白水和臨蕃,都在隴西郡的鄯城,赤嶺一向是唐蕃交界上互市的地方,還立有交界碑。 白水是唐兵駐守的地方,叫做綏戎職。 可是作者在白水看到的是「漢家封壘徒千所,失守時更歷幾春。 」「今時百草遍城陰,隤墉窮巷無人迹,獨樹狐墳有鳥吟」,則又應該是在鄯城陷蕃的時候。 按公元七四一年吐蕃曾攻陷鄯城的振武軍,七六三年,隴州全部陷入吐蕃。 所以,若作進一步的推求,這些詩頗有可能是七四一--七六三的二十二年間之內或稍前時代的作品。 作者「夢到沙州奉懷殿下」一詩很重要,也很難解。 因爲在封建時代對所「奉懷」的稱「殿下」不應是對將軍或主帥的稱呼,也不可能是皇帝,難解就在這個地方。 考《新唐書》卷八十《太宗諸子列傳》和卷二百十六《吐蕃列傳》,信安王李禕曾在七二七--九年間,奉詔與「河西隴右」諸軍攻吐蕃,拓地至千里,因此,我頗疑猜作者所奉懷的殿下,就是信安王李禕。 這一推測如不錯,則作者被俘的年代,度該是七二七--七六三年中間。 作者的身世,據《春日羈情》詩說「童身方剃削,弱冠導羣迷。 儒釋雙披玩,聲名獨見躋」。 《晚秋羈情》詩又說「悄焉獨立思疇昔,忽爾傷心淚旋滴。 常時游涉事文華,今日羈縲困戎敵」。 可見是一個學通儒釋,頗有文華的人,所以能夠被來到沙州的這位「殿下」「李禕」所賞識,叫他做了僧官或隨從官員。 但不幸被吐蕃所俘虜。 被俘的原因不明白,由於同時被俘的人不少,可能是以地方人民和僧道的代表資格,去與吐蕃軍議和,因而被虜的。 作者到了臨蕃好久,才知道被囚繫的當中有他幾個老朋友,只是「咫尺不相見」。 也是爲了「非論阻礙難相見,亦恐嫌猜不寄書」。 還有敦煌的一個押牙四寂,却不幸死在那裏了。 作者的思想並不高超,只是哭愁、哭病、思念家鄉,幾乎在每首詩裏都要「斷腸」。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說偶爾流露出了「觸槐常有志」的話,但接着就說「折檻爲無蹊」,所希望的只是逃跑,或者「縲絏儻逢恩降日」。 對朋友則坦直的說出「一介耻無蘇子節,數回羞寄李陵書」的話。 從這些表現,可以推斷作者只是一個軟弱文人(或僧人),並沒有什麼較明顯的民族思想和氣節。 但是就唐代吐蕃史料的缺乏來說,這些詩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可是,這個詩集爲什麼又傳到敦煌呢? 因此,頗疑作者終于脫離了吐蕃的縲絏,回到敦煌。 或者是信安王李禕等在恢復了鄯城失地(石堡城)的時候,把他們解放出來。 右詩十三首,格調均相似,除第一首外,又皆咏落蕃事,故可定爲一人作品。 第一首下題馬雲奇名。 作者殆即馬雲奇。 馬雲奇的年代和事迹無考。 把第一首《懷素師草書歌》和李白的《草書歌行》(《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八)相比較,可以推斷他是開元、天寶年間人,他的落蕃是在公元七八七年安西、北庭陷蕃以前,而不是在以後。 馬雲奇的詩格較高,風節亦烈。 當他被吐蕃拘繫的時候,他時常想到他和敵人的鬬争。 他惋惜的是「戰苦不成功」,所以懷念祖國以外,還常想「可能盡忠節,長遣困西戎」。 他的思想和節操似比前一佚名落蕃人高一等。 原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
之官別是榮,詔許侍親行。 溫凊自爲樂,烟波不算程。 山留丹竈室,俗有故鄉情。 無使千年後,空傳麴令名。
我昨在衡山,傷心衢路側。 豈知得此地,一坐數千息。 易安生痛定,過美出饑迫。 誓言如齊侯,常戒在莒厄。 要將萬里身,獨面九年壁。 如何不己奈,開窗玩霏碧。 招呼面前山,浮翠落衾席。 一笑等兒戲,都忘雪侵幘。 人生何不娛,今夕定何夕。 向來萬頃胸,餘地吞七澤。 念此亦細事,未遽瑕生璧。 聊使山中人,永記山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