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平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称“类型人物”,主要意思就是指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在早期和传统的小说中,类型化人物塑造比较流行。即使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这种“类型人物”的审美观也比较流行。比如别林斯基和高尔基就曾表示过对刻画类型人物的欣赏。所谓“从一个挑水夫能看出所有挑水夫的特征”,所谓“写一个看门人”应该能显示出“所有看门人的特征”,就是这种观点的形象解释。这种人物形象当然也有美学价值,它们显示的是一种特殊的“单一美”。但显而易见的是,类型人物特别是过于类型化的人物,很容易导致概念化痕迹甚至于脸谱化。比如鲁迅先生在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时,就曾批评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人物脸谱化问题。事实上,像曹操的“奸”、关羽的“忠”,都具有这种概念化痕迹。这类不是大奸大恶就是大忠大善的塑造,当然容易导致脸谱化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中其实也多见不鲜。2.“圆型人物”所谓“圆型人物”,也就是指多重性格人物。小说人物塑造经过类型化时期以后,小说理论界和创作界后来都逐渐意识到了类型人物的不足,发现塑造多重性格和复杂性格的“圆型人物”,不仅更有生活真实性,更能揭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物情形,而且也更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意义。这就像黑格尔曾说的,人物的性格不应是“一个抽象的寓言品”,而应该是一个丰富完整的充满生气的性格世界。事实上,现代主义小说之所以非常重视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展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也是追求人物的某种“圆型化”。无论从人物的现实情况来看,还是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性格丰富复杂的“圆型人物”显然更为真实可信,也更具有审美价值。我们上面所列举的那些经典作品中的不朽艺术形象,虽然也存在类型化或具有类型化特征的人物刻画问题,但绝大多数还是属于比较丰富的“圆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