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之风:东风、胡风、商风
先来看看风。风是古人较早注意到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前段时间歌曲《大风吹》特别火,歌词有句是“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大风”是在形容风的程度。现在经常使用的微风、狂风、暴风这类词也大都是在描写风的程度。
其实,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观察。比如,风的来向。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风向与季节、农业生活联系紧密。古代流行“八方风”的说法。所谓的八方,是指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稍加了解便可知道,这八方风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观象玩占·八方暴风占》中详细说了这种对应关系,冬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北风;立春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北风;春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风;立夏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南风;夏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南风;立秋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南风;秋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风;立冬以后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北风。
小满节气刚过,按照古人的说法,小满在立夏与夏至之间,现在应该主要刮东南风。
八风与节气对应的示意图
古人作诗时经常使用“八方风”概念。如“东风”常常被用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等等都是如此。
“西风”常常被用在描写秋天的诗句中,古人留下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些诗句。
初读这些诗,以为诗人只是在告知读者风的来向,但已在不经意间向读者透露了季节、温度的信息。
也许你会疑惑,古诗多为五言诗、七言诗,短短一句话中使用“东风”这些二字词问题不大,使用“西北风”这些三字词不会显得有些违和吗?
别担心,古人已经想出了办法。古人将八卦与风匹配,如此便形成坎风、艮风、震风、巽风、离风、坤风、兑风、乾风(北风、东北风→西风、西北风,一圈)。下次若是再在诗文中碰上“八卦+风”的名称,可一定要瞬间会意,这可能是作者在告诉你背后的季节信息呢。
不同方位刮来的风还拥有别称:北风,又名“胡风”“广莫风”;东北风,又名“条风”“融风”:东南风,又名“清明风”;南风,又名“景风”;西南风,又名“凉风”;西风,又名“阊阖风”;西北风,又名“不周风”。这些出现在诗句中的别称,往往包含着多重信息。以“胡风”为例,胡风指从北方刮来的大风,也意味着寒冷。李白有诗“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白纻辞三首》)这里“胡风”就与“寒云”呼应,指凛冽的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