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小众的节日习俗

普通发文
举报 0 2 364 0
遇温颜
遇温颜 2023-01-05 21:24:08
素材库

天穿节(农历正月二十)

又称补天节、娲婆节、天穿日


起源:由遇到“雨水”这一节气必然下雨的这一自然现象,加之认识的局限认为是天漏了,联想到了女娲补天,于是这一天被古人们定为天穿节了,以此纪念女娲娘娘。


在这一天,人们是不工作的。男不耕田,怕锄地使大地漏水;女不织衣,怕穿针刺破天堂。所有的祭祀均由家庭主妇担纲主持,是我国民俗中唯一体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重要性的传统节日。


习俗:


天穿射(射箭)


甜粄扎针(岭南妇女将甜粄做成大圆块油煎后扎针掷于屋顶)


水中摸石(宋朝时天穿日为穿地日,会在水中摸石,寓意生男孩“摸石道宜男”)


挂门蒜








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

又称天仓节,添仓节,老填仓


起源:相传很久以前,我国北方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有一位李姓仓官于心不忍,毅然开仓济民,他知道这么做必定会触怒皇帝,于是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下令将皇仓烧掉,自己也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院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他的怀念,也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习俗:


蒸“布袋袋”: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晚上点燃放置屋内,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压仓:在院内或场面用草木灰打灰窖,讲究的人还要在灰窖旁撒画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放入秋粮,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点燃鞭炮,在圈内炸响,意味粮食爆满仓


撕“吊钱”


点灯祀神


打囤、收囤




这边我着重讲了两个冷门节日(其实是因为困了),别的题主可以百度一下,嘿嘿嘿




呐,上面我提到的节日中,有几个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


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大都知道要剃龙头(理发),却很少有人知道放龙灯、不要做针线活、炒玉米、吃“顶门棍”、戴龙尾等


中元节 “七月半,鬼开门”,“中国的鬼节”,其实是三元节之一,另一个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节日大部分都没听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像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这样“年轻化”“娱乐性高”的节日得以大肆流传,我觉得是商家的鼓吹、媒体的宣传造成的;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法定假日了,在线在大多数人眼中,所谓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等其实就是用来放假休息的,因此,对其印象深刻,对于别的“冷门”节日,根本不会关心,考虑的只是吃吃喝喝罢了。其实,真的如题主所说,这些冷门节日冷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难以商业化,第二个是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第三个是教育机构方面对这类知识不够重视,没有让青少年了解到这些。


传统节日是极富文化内涵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让其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了解老祖宗的东西。

回帖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