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士服装

普通发文
举报 0 3 271 0
遇温颜
遇温颜 2023-03-10 14:27:17
素材库

战国服饰战国女性服饰造型是上下一体制的深衣。深衣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的交领长服。从形象资料上看,深衣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其袖口、衣襟和底摆等部位都有锦缘装饰。其人物造型参考了《龙凤仕女图》及战国时期的人物漆俑等人物形象。战国女袍上面的纹样来源于江陵马山的龙凤虎纹绣罗禅衣,针法为锁绣,绣线有红棕、棕、黄绿、土黄、橘红、黑、灰等颜色。花纹一侧是一只头顶花冠、双翅张开、足踏小龙的凤鸟;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扑逐大龙,大龙作抵御状。汉朝服饰出于保暖的需要,汉代人习惯重叠穿衣,领口、袖口逐层显露地“三重衣”式样。这三层袍服领口、袖口等处多有彩色缘边,衣作绣,锦为缘,且逐层显露,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对比。汉代女性服饰造型参考了帛画中身穿曲裾袍的辛追夫人形象。其袍服袖身宽大,由袖身向袖口呈弧状逐渐上收,在袖端形成一个收敛的袖缘,时称“袪”。袖身宽的部分被称为袂。又因其形状与牛颈部相似,故又被称为“牛胡”。汉代女性袍服上的纹样是茱萸纹。茱萸是一种小乔木,香气辛烈,有祛邪辟恶、祝颂长寿的文化象征。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它是中国古代纺织纹样史中第一个能被准确识别的植物纹样。魏晋服饰魏晋女服承袭秦汉服制,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着裙。衫者宽博,梁简文帝《小垂手》诗云“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此时的女服流行衣摆垂袿,有的还在身前系蔽膝,两侧缀数条三角形的长飘带,显现出天衣飞扬的潇洒和乘风登仙的气韵。魏晋女性服饰造型参考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神女的服饰造型。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女性流行在盘成的双髻和高髻的两侧垂下一撮头发,被称之“垂髾”或“分髾”。唐朝服饰唐代女性着装,以小袖短襦和高腰掩乳的长裙最为流行。孟浩然《春情》诗云“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诗中称以女裙之长,可以用裙摆扫散落在地面的梅花。唐代女性服饰造型参考彩绘女陶俑、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中的女性形象。唐代妇女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是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典型特征之一。髻是一种实心的发式。初唐时发式,大多作成朵云型。至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日益丰富,有高髻、倭堕髻、低髻、风髻、乌蛮髻、同心髻、花髻、乐游、半翻等髻式。宋朝服饰与唐朝女子以丰满健硕、英姿飒爽的风格不同,宋朝女子追求的是一种朴素雅致、含而不露而又风情万种的小家碧玉之美。在宋代女服中,最具特色和流行的款式当属褙子。褙子,也写作“背子”,是一种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的服装。在许多宋代绘画中都能见到。褙子多在衣襟、袖口和两腋侧缝处装饰印金缘饰,时称“领抹”。宋代女裙时兴“石榴”“千褶”“百迭”等名目。言“千褶”者,为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密打折裥。所谓“百迭”裙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致十二幅,中施加细裥,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此时也是中国古代簪花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花冠自然也就成为宋代女性的时代标志。


回帖
取消评论